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李家明院士认为,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是因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(世界贸易组织)以来,开启了世界经济大国崛起的征程,各行各业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,生产制造物美附加值高的产品,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。这样,未来大家的收入就会更多,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才会提高。
在现实社会中,各个行当都有“热门”与“冷门”之分,职校生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喜爱的知识,不断挖掘与学习。否则,书到用时方恨少。身为物理学家的李家明说,他读本科并不是在物理系,而是在电机系。但在学电机知识过程中,自己多花了一点时间与精力学习物理知识,并在本科毕业后坚持报考物理学的硕士研究生。这样进可以做科学家,退可以做电机工程师,为自己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“毫无疑问,职业教育是一种进可攻,退可守的教育类型。”李院士表示,在高、精、尖等研发领域,高端技能型人才队伍是不可或缺的。职校生向上发展,考取专业硕士、专业博士以后,可以成为国家重大科研工程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先进科学仪器制造方面的主力军;退一步则可走向社会就业或创业。
李院士认为,在当代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进程中,能工巧匠式的“鲁班”将会越来越吃香。在社会常识中,冶炼粗钢是一个高能耗、高污染、低附加值的产业。如果我们能够像德国一样,有足够多的材料学方面的工程师与冶炼工艺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,把粗钢炼成特种钢,用到牙科器械或属于奢侈品的手表中,一吨钢的价值将实现成千上万倍的增长。
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各类人才就像钉子一样,组织上把你分配在哪里就在哪里工作一辈子,大部分人缺少就业或创业的自主选择权。李院士认为,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产业转移趋势与就业双向选择的机制,给职校生成长为鲁班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。
在与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互动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说,21世纪的人才要学会学习,学会生存,学会关爱。
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一名大二的学生问道:怎么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,高职生找工作走俏的现象?刘经南院士提醒职校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。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确实比高职毕业生差,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毫无疑问地好过了“三本”毕业生。但是大学生学的知识多而广,思考能力可能会比高职生强。所以,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始会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。不过,如果他们不善于培养自己的学习、思考与实践能力的话,很快将被大学毕业生赶上。
刘经南用自身成长的经历来阐述这个观点。20世纪70年代初,大学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野外地质调查队,在察看与使用地图方面,工人师傅看一眼图纸便可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哪条沟中。他有时候半天都找不着北。可工人师傅遇到复杂的问题时,就来请教调查队里的科班毕业生。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,分析并解决了工人师傅的难题,让一个煤矿设计方案提前两年完成,为国家节省了巨大投资。
因此,职校生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、理性思考,不光要有不断学习、发现问题的能力,而且要有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,不能人云亦云。否则,从众心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。据介绍,美国的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,其职业教育理念从学前教育开始贯穿至终身教育,培养出了迪士尼、轰炸机女驾驶员、宇航员、著名医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。
刘经南院士建议,我国必须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、产业发展规律、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人成长规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;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与课程互通体系,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;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,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“立交桥”;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机制,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思维能力的21世纪高端技能型人才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湖南大学教授姚守拙结合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长沙南下郴州寻找产学研合作对象的体会说,当前,国家与地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条路子走对了,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职校生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兴趣,然后是掌握培养兴趣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。当知识与技能累计到一定程度,就要学会开窍做一个明白人,争做一个新时代的鲁班式人才。